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广外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南半岛研究中心)系列讲座】 范若兰教授“外源型文明传播模式探析:以环南海为中心”线上讲座



【广外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南半岛研究中心)系列讲座】 范若兰教授“外源型文明传播模式探析:环南海为中心”线上讲座

本网讯 2021114日下午14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南半岛研究中心邀请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东南亚研究中心范若兰教授以《外源型文明传播模式探析:以环南海为中心》为题为参会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线上讲座。

讲座伊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志强教授代表学院对范若兰教授应邀进行此次讲座表示热烈欢迎以及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范若兰教授的基本情况。

范若兰教授以人类社会中的文明内涵展开,为大家打开了领略环南海信仰文化圈的一扇窗。范若兰教授将环南海作为研究对象,从南海的角度重新审视华南与东南亚的整体性、多样性和联系性,及其与文明中心的关系。本次讲座侧重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古代到近代环南海外源型文明传播模式的路径、根源及其与文明中心的关系。

范若兰教授表示地中海经济圈及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过程对南海研究有一定启发,二者都是以海作为交流的平台,并密切连接周边。将周边地区纳入南海研究的整体框架内,研究其文化圈、经济圈、移民圈,可为是独特的研究旨趣。学界以往对于环南海的信仰文明研究,通常把华南和东南亚割裂开来,相对缺乏对此地区文明传播的宏观探讨,即便在微观和中观层面上有部分研究成果。

范若兰教授指出外源型文明传播中包括输出方、传播方和输入方三个行为体。其中输出方为输出国、统治阶级、教廷,传播方包括僧侣、祭司、传教士、乌来玛等,输入方则是输入国及其统治阶级。2000多年中,世界各大外来信仰文明先后传播到南海,传播模式就是输出方输入,而传播方和输入方的作用需看输出方推动信仰文明的力度是强势还是弱势,传播方的传教努力程度对于宗教传播范围和成效则有较大影响。输入方是否接受外来信仰文明,以及多大程度上接受,也很大程度影响其传播范围和成效。简言之,输入方的影响是最大的,而输出方的影响相对要最小。

范若兰教授认为外源型文明传播模式的成因,与该地区的文明程度、地理环境、海上丝绸之路和政治生态息息相关。若与地中海文化圈做对比,古代环南海相对落后的文明及碎片化的地理空间,也就成为外来的制度化信仰文明的输入地。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要道,促进了外来信仰文明的输入。王权、行政疆界对信仰文明的传播范围、受众广度、亦有相当的影响。

最后,范若兰教授总结环南海因其碎片化的地理、相对落后的文明、重要的贸易地位,而成为外来制度化信仰文明的输入地,形成典型的外源型信仰文明传播模式,与内源型文明传播模式相比,具有自上而下、由点到面、温和、多样、融合包容的特征。厘清南海外源型信仰文明传播模式,也有助于重新审视文明边缘与文明中心的关系。

讲座结束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谈笑教授做了生动总结。随后在马来语系系主任李婉珺副教授的主持下,参会师生与范若兰教授展开了一次短暂但意义非凡的交流。范若兰教授就老师们的发言给予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围绕科研项目的申报、从小题到大作的积累、国别与区域的研究衔接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气氛热烈,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1:讲座活动海报

撰稿:武智

海报:李婉珺

审核:王阳婷

终审:刘志强 

关闭







中国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第七教学楼 510420

电话: (020) 36207110 | 传真: (020) 36207110 | 报警电话:36206999

Copyright 201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